中国人的家训——弟子规 第25讲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
2372 2022-07-19 来源:本站 作者:超级管理员

父母长辈总是殚精竭智、想方设法地创造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。中国人自古的教育方式,让孩子从小杜绝生活的奢靡,培养“节俭”的良好生命习惯,那么无论是未来的人生、家庭、事业,都会带给他无穷的智慧和财富。


节俭并不是吝啬,但是追求无止境的欲望,家庭生活的安排超出自己的收入水准,会导致巨大的生活压力。在工作当中,如果形成了奢靡的习惯,会造成工作成本、运营成本虚高,企业难以负荷。


所以,父母从小给孩子的生活安排,不要让孩子在物质方面太过奢靡,也不要让孩子过早地为自己盘算。把物品私藏起来,心量就变小了。我们经常讲“量大福大”,《礼记·礼运大同篇》曰:“货恶其弃于地也,不必藏于己。”对待物品要杜绝浪费的行为,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。


父母都是全心全意为孩子着想的,对孩子那份心是无私的,把自己一生的积蓄、房产留给孩子,一切都为了孩子毫无保留。所以有人讲,父母是家中的两尊佛。然而,对应父母无条件的爱,孩子却有所私藏,怎能不让父母伤心难过?“天下父母心”,孩子们要了解父母的爱心,放下小我,不要打过多的小算盘。


以此类推,在家庭生活中,夫妻之间坦诚相对、协商管理家庭的财产收入,平衡分工共同承担社会责任、家庭责任、孩子教育、家庭维系、照顾老人,共同为的未来付出。将家庭建立成为情感寄托的平台、心灵慰藉的港湾、孩子健康成长的阳光世界、提高心性磨练灵魂的道场。让我们的心量大一点,不要将财物都囤积在自己生活的小圈子里,鼓励人生伴侣将钱财能力用于帮助弱势群体、孤寡老人,支持有利于伦理道德提高的慈善教育事业,支持真正的修行人等等的好事情。鼓励人生伴侣行正道不履邪道,家庭会更加稳健,也为下一代孩子们做出善的引导。


攀比和差距会产生怨恨,在平凡人面前炫富,让社会人心动荡不安,最后收获恶果报复的是我们自己。有智慧的富有者不让自己的生活奢靡,将通过努力付出、勤劳致富积攒的财富,用于回报社会、帮助国家,用于企业生产能力的提升、员工的生活保障、新产品的研发,让社会中的正能量更加增长。


作为有责任、有承担、细心呵护孩子德行成长的父母亲,要替孩子长远着想,从小在家庭中引导孩子培养良好的生命习惯、广博的人生情怀,为未来幸福成功的人生奠定根基,将美好的德行传承给子孙后代。


(这句话其实是站在孝敬父母、替父母着想的立场上来考虑的,是一个很具体的孝敬父母的方法。父母亲持家很辛苦,他们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来持家和教育孩子,所以他们希望孩子能体谅父母的心。作为小朋友,如果自己存一些小钱,或者把一个好的小东西私自藏起来,不告诉父母;或者是在别人家串门的时候,把别人家的小东西悄悄放在自己的口袋里,父母知道了以后,心里就会很难过。


这里面其实涉及到很重要的一些观念,孩子小的时候,其实是没有劳动的,是完全来靠父母养育的,比如孩子过年收到的压岁钱,孩子可不可以私自存起来呢?从教育的角度来讲,如果孩子从小就拥有了很多自己的钱和物以后,从小就会很私心,甚至心眼会比较小,就会觉得什么东西都是“我”的,当一个人心里出现了“我”的时候,他的心胸就会开始变得狭小。实际上我们如果想要自己的未来幸福、健康、快乐、并且人生能够成功的话,就应该做一个心胸广博的人。作为父母长辈,就不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培养他的私心,而是要把他培养成一个有公心,有广博胸怀的人。因为孩子的幸福,和他将来能否获得社会的支持和理解帮助是紧紧相关的。


孩子在小的时候,如果经常藏一些小东西,或存一些小钱的话,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。在孩子小的时候,收到的压岁钱,应该由父母管理,由父母决定支配,不能由孩子来支配,来把握。当然现在也有从小培养孩子理财能力的父母,可以理解,但如果作为有智慧的父母,想问题,就会想得长远一点。“物虽小,勿私藏”,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做为教育孩子孝敬父母,养育孩子德行的一句话。如果孩子从小就形成了“物虽小,勿私藏”的良好的习惯,将来到了社会,到了团队以后,对他来说太重要了。单位实际上是一个大家庭,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有一个公心的话,他在处理问题时就会为团队着想。相反,如果他从小就形成比较自私的习惯,到了单位以后,将来就可能在这方面会出问题。也许就会利用自己的工作方便,占公家的便宜;或利用职权,为自己谋取私利;或利用团队工作的机会,收受回扣,贪污受贿等,慢慢地就会有危险。这句话看上去很小,实际上是防微杜渐。


对孩子来讲,从小就形成对父母孝敬的良好习惯,到了团队以后,就会对团队有忠诚的习惯。如果在家里能让父母放心、安心,能放下自我的一些小的想法,到了团队当然就不会有自私自利的想法占据头脑,将来也就不会犯错误,也就不会让自己幸福美满的人生走向负面的方向。一个忠诚的人,往往会获得社会、获得团队、获得上级领导全面的信任,慢慢地就会成长,就会承担起越来越重要的职责,到了中年或晚年的时候就会大有成就。反过来,一个人如果比较精于算计、精于谋划,尽占一些小便宜的话,到了一定程度,他就会发展不下去了。甚至有些情况做得太过分、太违法、太违反公司就业的规则等,业务的领域就会越走越狭隘,很可能会被开除。到了中年或晚年以后,就会开始走下坡路。所以,有时候人生的选择很可能就是因为从一些很小的习惯上,从一些很小的事情上展现出了他未来不同的人生道路。


也就是说,如果一个人从小在德行上就奠定了一个很好的根基的话,那么他的整个一生就会非常顺利、平稳、而且成功。并且好的德行会传染给他的子孙后代。作为一个有责任、有承担、同时细心地去呵护孩子的德行成长的父母亲,同时等到孩子长大成人以后,同样会关注孩子这些方面的成长。


如果从教育孩子的角度来讲,要想让孩子从小形成良好的习惯,甚至孩子成年以后,走入工作岗位,有这种尽忠职守的、大公无私的非常好的人生习惯的话,最重要的是,我们的父母家长要给我们的孩子做好榜样,一直做到老。真正学习《弟子规》,不仅是孩子的事,因为《弟子规》不仅仅是一些道理,它更多的是几千年来人生成功的宝贵经验,所以我们大人也要来学习,来实践。让它变成我们每个人美好人生品德的一部分,那我们人生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。)


点击下方黑体字听音频

中国人的家训——弟子规 第25讲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


编按:

《弟子规》,原名《训蒙文》,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,后经由贾存仁修订、更名而成。《弟子规》虽是一本童蒙养正读物,但因其内容源自《论语》,实则涉及为人之根本。《弟子规》 从孝顺之门、自性之途、诚信之则、恭敬之心与爱众之道几个方面引导我们扎下人生之根。主讲人李毅多老师在国内首档大型系列国学广播——《中华文化大讲堂》节目中,时隔七年之后再一次解读《弟子规》。以丰厚的人生阅历和实修积淀来解读《弟子规》,借鉴古人、贯通现代,融合东西,将积淀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,用生动的语言,鲜活的事例演绎成当今社会生活、道德规范的宝贵镜鉴,并亲切地把《弟子规》称为“中国人的家训”。


《中国人的家训—— 〈弟子规〉》主讲人:李毅多先生   主持人:雅清。本网获微信公众号“中华文化大讲堂”授权转载,每周更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