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记:每个人都有来处
1145 2022-04-06 来源:本站 作者:超级管理员

三四十年前吧,清明节给我的印象就是过“荒月”,大春作物刚播种,小春粮食尚未成熟,青黄不接,三餐不饱,孩子们整天喊饿,面黄肌瘦,哭哭闹闹,家长们满脸愁容,无能为力。阳春三月末,人间四月初,花草初发,人们唯一的出路就是漫山遍野寻找野菜充饥。这些野菜中,可食用的当数清明菜最为常见。清明菜为菊科植物鼠曲草的嫩茎叶或地上部分,可入药,具有祛风解表,化痰止咳之功效。吃清明菜粑粑,至今不仅仍为乡下老人们津津乐道,一些去了城里生活的人,偶尔也会从菜市场买回尝鲜,甚至做成精致的青团在朋友圈“炫耀”。


清明节不是美食节,是寒食节,是怀念过逝亲人的日子,在那些食不果腹的年代,真是一个众生皆苦的“苦逼”节。后来温饱解决了,清明节成了法定节假日,这清明前后,城里人回乡下祭祖,垒坟烧纸,与宗亲团聚,吃“清明会”,便成了节日期间的重要活动内容。我对村子里的清明会没什么印象,若干年前,我曾祖父那一辈兄弟二人从十里之外的三台山迁移出来,一支定居在我的出生地茅芭沟,另一支则扎根在河对岸的鸡公山下。我祖父有兄弟二人,到了我父亲那一辈,就剩下他一房男丁了,我父亲去世早,我们兄弟三人成年后又散落各方,我离家到南方生活近三十年,似乎没有哪一年的清明是在老家过的。而早年间,乡里的大户人家,还是有吃清明会的传统,大概是各家各户出点粮油米面和钱财,找个宽敞点的地方,生活做饭,摆个三桌什么的。在今日电子地图上,家乡的地名仍多为什么什么院子,一个院子里住着的,多为同一姓氏的亲房。小时候,那些院子都是地主家的瓦房,却不见祠堂,如今各地虽沿用旧名,但真正的院子多已破败或消失,有些人去了城里,有些人则在村里另起新楼,即便户口仍在乡下的青壮年,大多亦常年在外谋生,真到了清明节,有时间坐在一起吃饭喝酒的恐怕越来越少了。

大疫三年,今年特狠,清明假期,全国限流。除了少数无疫情的偏远农村有人在清明期间为祖先烧上一把纸钱外,更多的人,却只能以其他方式表达对离世亲人的哀思。我们的父辈或祖辈,多为大苦之人,回忆他们的过往,怀念他们的生前事,无不心生悲戚。人活一世,众生皆苦,而大疫当前,这个清明,似乎更苦。生者苦于活着,活着就得做核酸,就有被与世隔绝的风险,就有被感染病症的凶险。而九泉之下的亲人们,长眠于荒山野岭,坟头蒿草葱郁,坟前萧寂无声,若泉下知,亦当失望至极。

清明复清明,春去春又生,枯枝发新绿,青烟绕坟花。这个清明是注定不能回到出生地看望逝世多年的父亲和母亲了,唯可慰藉的是,小弟前日从成都回邻水,特绕道前往老家化了一把纸钱,发来图片两张。

微信图片_20220406114419.jpg


故乡山河依旧,那些草木,那些常见的植物,那些散落在坡坎上的人家,都是那么熟悉。小弟说,鸡公山被推平了,已修成绕城高速出口,河对面已有挖土机作业,瓦窑塝的小拱桥将修建公路桥,到时回邻水或下重庆就更方便了,只可惜,这一切,爸妈都看不到了。


母亲长眠于此近三十年了,她坟前的荒地已建成马路多年。在这条弯弯的小河西岸,也就是我们老家屋前,有一口“古老”的瓦窑。我父亲当年学艺,以及后来最主要的谋生手段,都与这瓦窑有关。当年母亲就是因为父亲有个瓦匠手艺才嫁过来的。我很小的时候,就在瓦窑边帮父亲干活,最初帮“捡泥条”,后来帮忙“踩泥巴”,到了高中时,就学会了“搭墙”和做砖瓦。那时候,我的梦想就是要像父亲一样,做一名出色的瓦匠,娶一个像母亲那样勤俭的女人过日子。谁知后来,母亲和父亲都走了,那瓦窑也荒废了,那些砖瓦建造起来的房子也多半不在了,连我的女人长什么样他们也不知道。更令他们想不到的是,在高德地图上,已经找不到我们的出生地的原名茅芭沟庙儿坎下,取而代之的是他们非常熟悉的这口老瓦窑。

微信图片_20220406114441.jpg

是的,每个人都有来处,无论最终归于何处。如今,这个新取地名瓦窑塝,应该是离我出生地最近的可查地名。瓦窑前面有条弯弯的小河,河上有座石拱桥。有年夏天,河水猛涨,我独自下河洗澡,就在这桥下差点淹死。我已记不清当年如何爬上岸的,回到家里又如何被母亲毒打了一顿。我只记得,那时候这窑上、桥上可热闹了,简直成了孩子们的乐园。某年冬天,有个比我大几岁的钟冬娃说对大家说:“我数一二三,不从桥上跳下去的是我儿子。”说完他“咚”一声跳了下去,结果摔断了脚杆,吓得大家都不敢跳了。

微信图片_20220406114451.jpg


我们永远是父母的儿子,即使再活上一万年。若干年后,我们不再叫冬娃的小名,我们都叫他钟医生。钟医生有两个儿子,想必都已成家做父亲了。或许明年吧,这石拱桥就不在了,这口老瓦窑也不在了,但这瓦窑塝的地名,我们的出生地,仍在,那些儿时的记忆,特别是父辈们生前的日子,会在每一个清明节在脑海中浮现。如今,孩子们出生地都在医院里,而我们的,多在故乡的老屋里,老屋可能不在了,出生地还在。


作者简介:段作文,男,1973年生,四川广安人,有中短篇小说散见于《长江文艺》《作品》《四川文学》《草原》《城市文艺》《铁路文艺》《特区文学》《雪莲》等。曾获首届中国工业文学作品大赛三等奖、首届全国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奖、第三届深圳睦邻文学年度大奖、第五届深圳原创网络文学拉力赛佳作奖、第二届海峡两岸短小说大赛提名奖、第一届和第二届“金熊猫杯”网络文学奖提名奖等文学奖项。广东省作协会员,现居深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