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人的家训—弟子规 第27讲 亲所恶 谨为去
1339 2022-10-21 来源:本站 作者:超级管理员
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、好恶,都有处事、待人、接物的看法,“亲所恶”不仅仅指物品的范围,更包括父母长辈看到年轻人撒谎、浪费行为的痛心难受。


“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,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”,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,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,节俭的美德中国祖先代代相传,是我们民族的基因。节俭的意义重大,是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保护。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,从大自然中获取资源维持生存,在获取的过程中节俭一点,是为他人、为后代子孙保留生存的空间;反之,只考虑自己,自私地予取予求,可能会把后代子孙的资源都吃光用尽。现在年轻人赊账的生存方式提前支取了未来生活中需要的资源,对自身未来不利,对后代子孙不利,欠缺科学生活观的指导。


“亲所好”的是节俭,“亲所恶”的是浪费,这无关乎经济条件的优越。让我们回归从小父母的教育,在家庭生活中形成节水、节电、物尽其用的良好习惯,把生活恢复到比较节俭的状态。浪费的大量资源,维持所谓舒适高档的消费生活,就会寅吃卯粮。通过刺激个人消费扩大内需、促进经济发展,这种方法的和中国古传的节俭的美德相悖。以长远发展的眼光,应该将国力财力投入在基础建设、脱贫攻坚、环境保护等等最需要的地方上。


我们仔细观察,父母对于孩子成家立业、家庭幸福特别在意,不希望小两口婚后吵架。如果真正想让两家的父母长辈安心放心,要把自己家庭生活安排好。同样,在单位里形成团队精神、共同配合,把工作做好,不仅能够获得稳定的生活保障,还能为国家做出贡献,满足父母心中的期盼,也让父母安心放心。


“亲所好,力为具;亲所恶,谨为去”是德行的培养、智慧的训练。“知人者智”,我们能够清楚地体察、感受到他人的好恶,就有了智慧。从小在家中知道父母的感受和需要,也就能体会到兄弟姐妹、夫妻之间的感受和需要,进一步扩展到与人交往中、领导同事的相处中,方法都是同样的。


有了知人的智慧,运用到我们自身的生命成长、生活经营以及事业开创方面,在为企业、为顾客、为社会大众服务中,在技术创新、产品开发中,就会具有敏感度,开发出用户真正所需要的技术和产品,做到尽善尽美,立足成为一个真正的创新者、引领者、发现者和开拓者!


正因为父母有了这样一种对孩子生命力至关重要的影响,所以作为父母,在做出决定的时候,要特别慎重。父母亲人要全面地为孩子着想,要为孩子的生命未来着想。因此,父母喜好的内容最好是比较正确、比较科学的。其实每个孩子都是非常好的,但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,每一个孩子身上都具有极其突出的特点。作为父母长辈要有眼光,要考虑自己孩子的特点,要能及早地发现、观察到孩子的特长,并让孩子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,这会使得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尽孝道。


作为一个团队,我们在选择为企业、为客户、甚至为国家服务的时候,我们做的事情要和国家的意图相一致。现在国家鼓励我们发展经济,回报社会,注重社会的效益,作为企业,除了有经济上的提升以外,更要服务社会。


如果我们从小在家里真正能为父母着想,为家庭着想,真正能努力实现我们祖先伟大的理想,并且从小我们的言语行动,我们人生的选择,都在考虑能不能让父母更幸福,更平安,更加的安心,甚至我们的言语行动能为祖先父母脸上争光。那我们将来走上社会,同样会用这样一颗心对待我们的上级,对待我们的企业,对待我们的国家。对国家不利的事情,我们不要去做,这样我们的人生就会比较顺畅,也会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。

《弟子规》里的这句话,是家庭生活中孝敬父母的一个小案例,但其实会影响到我们人生重大的抉择,甚至会对我们人生的成功与否产生重大的影响。


点击下方粗体字听音频

中国人的家训—弟子规 第27讲 亲所恶 谨为去


编按:

《弟子规》,原名《训蒙文》,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,后经由贾存仁修订、更名而成。《弟子规》虽是一本童蒙养正读物,但因其内容源自《论语》,实则涉及为人之根本。《弟子规》 从孝顺之门、自性之途、诚信之则、恭敬之心与爱众之道几个方面引导我们扎下人生之根。主讲人李毅多老师在国内首档大型系列国学广播——《中华文化大讲堂》节目中,时隔七年之后再一次解读《弟子规》。以丰厚的人生阅历和实修积淀来解读《弟子规》,借鉴古人、贯通现代,融合东西,将积淀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,用生动的语言,鲜活的事例演绎成当今社会生活、道德规范的宝贵镜鉴,并亲切地把《弟子规》称为“中国人的家训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