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人的家训—弟子规 第14讲 孝敬的基本模式(中)
1247 2022-04-22 来源:本站 作者:超级管理员

中国人的家训—弟子规 第十四讲 孝敬的基本模式(中)父母呼,应勿缓。父母命,行勿懒。父母教,须敬听。父母责,须顺承。——《弟子规 ·入则孝》


《弟子规·入则孝》的这一课对于我们成年人有什么样的意义呢?


父母呼——及时应答。


父母命——马上行动。


父母教——恭恭敬敬地接受父母的教诲,耳提面命。


父母责——面对父母长辈的责备、批评,无论当下心中是否认同,都要先顺承、听从、承接。事后细思,绝大多数情况下,父母都是对的,我们很多不成熟的观念和理解其实是错误的。


我们在学习中,“父母”的概念可以从几方面进行扩展:


一、“父母”狭义指生身的亲生父母,稍远扩展一点,婚后还包括配偶的父母,即岳父岳母、婆婆公公。智慧的长辈们从小就教育孩子:“你是有两对父母的。”无论男孩、女孩,从小就接纳这种思想,未来在处理重要的家庭关系(尤其是婆媳关系)的时候,心中就没有隔膜,避免家庭关系的障碍、冲突和矛盾,婆媳能将彼此视为母女,自然欢喜接纳。


有家教、有修养的年轻人,无论在家庭中、社会中,都是以晚辈的姿态充分配合,发自内心地愿意孝敬、孝顺、孝养长辈。量大福大,心量大,福报就大。将这份孝心不断扩展,“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”、“事诸父,如事父”,将社会中的每一位长辈都当成自己的父母,用孝心去对待,这就是儒家“博爱”情怀的一种具体体现。


当“呼应天下的老人的需要”变为我们的人生观、价值观,我们思考的问题、从事的工作、职业的选择、政策法规的制定都会是敬老、养老、尊老的,都会体现出对天下老者的关怀和照顾,为老者晚年的健康、快乐、幸福的事业推动愿行。


二、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的传承中,素有“天父”、“地母”之说。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、同一片广袤的大地上。十三经之一的《孝经》其《感应章第十六》有云:“昔者明王事父孝,故事天明,事母孝,故事地察,长幼顺,故上下治,天地明察,神明彰矣。”过去的圣君明王事奉父母非常孝顺、孝敬,以事父孝顺的心情事天,就会达到“明”的状态,聪明智慧达到天人合一;以事母孝顺的心情对待大地,就会达到“察”,察知天地宇宙的细微变化。这是儒家的“神通”,是磅礴大气、浩然正气、正大光明的神通。


对待父亲真正生起敬畏、敬仰、恭顺、仰慕、追随的感情,用这份心情对待天地宇宙万物,能够实现心想事成。中国古代的帝王将相,以如此巧妙的方法和天地宇宙万物形成一体,当代科技最前沿的量子力学称之为量子纠缠。


通过孝顺、事奉自己的父母,不仅能和谐家庭关系,更能开拓情怀,调处社会人际关系,以这份心情对待天地宇宙万物,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。剖开人境关系的表象,《弟子规》中“父母呼”、“父母命”、“父母教”、“父母责”四种情况相当于人生成长的训练平台,父母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爱、展现爱的出口,从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入手,学习孝、敬、顺,正是人生幸福成功的秘法!


点击下方黑体字听音频:

中国人的家训—弟子规 第十四讲 孝敬的基本模式(中)


编按:

《弟子规》,原名《训蒙文》,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,后经由贾存仁修订、更名而成。《弟子规》虽是一本童蒙养正读物,但因其内容源自《论语》,实则涉及为人之根本。《弟子规》 从孝顺之门、自性之途、诚信之则、恭敬之心与爱众之道几个方面引导我们扎下人生之根。主讲人李毅多老师在国内首档大型系列国学广播——《中华文化大讲堂》节目中,时隔七年之后再一次解读《弟子规》。以丰厚的人生阅历和实修积淀来解读《弟子规》,借鉴古人、贯通现代,融合东西,将积淀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,用生动的语言,鲜活的事例演绎成当今社会生活、道德规范的宝贵镜鉴,并亲切地把《弟子规》称为“中国人的家训”。


《中国人的家训—— 〈弟子规〉》主讲人:李毅多先生   主持人:雅清。本网获微信公众号“中华文化大讲堂”授权转载,每周更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