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都的家门前,怎么能泊东吴的船
2406 2022-03-08 来源:本站 作者:超级管理员

两个黄鹂鸣翠柳,一行白鹭上青天。

窗含西岭千秋雪,门泊东吴万里船。

 

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杜甫《绝句》,小时候在川内农村读来,颇有些不明白:一是不知道千秋雪山的西岭,竟然是在成都旁边;二是常识告诉我们,成都并没有大江大河,也就是没有港口,坐在门前怎么能看见东吴万里来的船?莫非这只是杜工部的想象?

 

原以为只是非成都出生的川内孩子的无知。及长,问了一些00后孩子——他们的课本上现在仍有这首诗——他们也不知道这首诗是写成都的,更不明白成都怎么会有船到东吴(今江苏一带)?

 

看来可能是有些老师都只讲了这首诗,并没有解释创作背景。

 

事实上,古时成都的船真能通航南京,且还不是小船,是其时的大船,包括战舰。

 

倾城之堰--都江堰.jpg

倾城之堰--都江堰


唐代另一位诗人刘禹锡在《西塞山怀古》里写道:

 

王睿楼船下益州,金陵王气黯然收。

千寻铁锁沉江底,一片降幡出石头。

人世几回伤往事,山形依旧枕寒流。
今逢四海为家日,故垒萧萧芦荻秋。

 

你看,王将军的战舰都从成都沿江东下,攻下金陵(今南京)了,你还在纠结成都有没有万里来船么?

 

《战国策》记载,张仪说:“秦西有巴蜀,方船载粟,起于汶山,循江而下,至郢三千余里。舫船……下水而浮,一日行三千余里,不费马汗之劳。”

 

这就说明,至少从战国时代起,成都就通航了。虽然那时候的船与现在的万吨巨轮不可比,但成都有港口且能航行其时的大船,交通便利到可作军用,却是不争的事实。

 

古时成都通航,其功应归于李冰。公元前272年,李冰任蜀郡太守。他分岷江水流向成都平原,形成郫江和检江。这两条江分别从成都北面和西面环绕成都,在成都东南合流。自此成都便可“泛舟顺流,舶胪千里”。

 

此后,秦灭六国,便可在巴蜀大地征集粮草兵马,从成都直接上船,沿岷江顺流而下,进入长江,扬帆远航了。

 

三国时,诸葛亮送费祎出使东吴,就是坐船去的。诸葛亮践行,费祎感叹道:“万里之路始于此桥!”成都万里桥因此得名。直到1995年才拆除。

 

至唐代,成都已发展成一个水陆大码头,货船如云,往来吴蜀之间,运出蜀地产的丝麻,换回吴地的盐等产品。

 

杜甫草堂.jpg杜甫草堂


卢纶曾在他的诗作《送何召下第后归蜀》里如此记载:

 

褒斜行客过,栈道响危空。

路湿云初上,山明日正中。

水程通海货,地利杂吴风。

一别金门远,何人复荐雄。

 

只是到了民国,川内军阀混战,民不聊生,成都的水运航道无人维护,日渐堵塞,再加上都江堰的作用逐渐转为民用灌溉,堤坝越修越多,船只航行更不方便。新中国成立后,政府曾加强整顿,疏通航道,情况曾一度好转,但也只是昙花一现。随着锦江水量的减少,和铁路、公路交通的方便,成昆线、宝成线、成渝线逐渐开通,成都的水运比较起来渐无优势,彻底断航也只是时间问题。1960年代,成都水运再度衰退,1970年代锦江彻底断航。至此,门泊东吴万里船只存在于美好的想象中。

 

但在唐代,船只从长江驶入岷江,沿锦江可直达杜甫老师茅屋所在的成都浣花溪。因此,他坐在家里,一边欣赏西岭雪山,再转头看看从万里而来的东吴船只,可不是想象,而是实实在在的场景。

 

时代的变迁,总是让人感慨。


图源|网络


全平台账号.jpg